返回联盟首页 | 共产党员网

乡村振兴

聚焦“栾川产业扶贫新模式”

来源:洛阳日报 发布时间:2018年06月08日

红色引擎,激活“造血”功能

——聚焦“栾川产业扶贫新模式”(上)

  脱贫攻坚的关键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,根本途径是发展产业。作为2018年全市首批拟脱贫县之一,栾川因地制宜、盘活优势、突出特色,创造和实施“党建统领、全域旅游引领、生态产业支撑、轻工产业助推、三产融合并进、多点协同发力”的产业扶贫新模式,带贫效果突出。本报今起推出“聚焦‘栾川产业扶贫新模式’”系列报道,深入解读栾川模式,以供各地学习借鉴,扎实推进产业扶贫,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总攻战。

  “栾川产业扶贫新模式”的底色是什么?在伏牛山的沟沟坎坎走一走,一个清晰而坚定的答案浮上心头——红色。

  这一抹红,源于飘扬在脱贫攻坚最前线的党旗,也源于干部群众感党恩、跟党走,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热情。

  “党建统领”驱动产业发展

  天湛蓝,水也湛蓝。伊河畔的陶湾镇常湾村,一大片开春种下的猕猴桃幼苗茁壮成长。

  常湾村人多地少,人均不足半亩地。这些年,村里相继发展了苗木栽种、药材种植、服装加工等产业。今年是脱贫摘帽的大考之年,如何巩固产业基础,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关键问题。

  今年春节后,全村11名党员干部经过一番热烈讨论,定下了一件“大事”——由村党支部牵头,党员干部每人自愿集资1万元,试点发展猕猴桃种植。赔了,大伙个人承担;赚了,归集体所有,用于脱贫。

  “常湾村种下‘试验田’,从根本上折射出基层党员干部党性观念的增强、党员意识的唤醒。”栾川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。

  在常湾村,最亮丽的地方是村党建文化广场,最温暖的小楼是村党群服务中心。正是在党心民心的交融中,干部群众拧成了一股绳,齐心加油干。

  目前,猕猴桃园已直接带动20多户贫困户就业增收。村“三新”讲习所还多次邀请农业专家开展技术培训,增强群众管理技能。

  给钱给物,不如给个好支部。近年,栾川聚焦抓党建促脱贫,全面推进贫困村党支部标准化建设,逐村开办“三新”讲习所,着力提升“党建+产业”水平。

  在操作中,栾川将产业发展作为农村党支部评星晋级的重要指标,凡被评为五星级、四星级的村级党支部,分别奖励相应额度的党建经费;将五星级党支部村干部工作报酬集体上浮10%。

  如今,得益于猕猴桃园的带动,常湾村扶贫产业实现贫困户全覆盖,并成功跻身五星级党支部行列。目前,该县已有90个村成功创建五星级、四星级党支部,发展活力被有效激发。

  “真金白银”扶持集体经济

  沿着伊河逆流而上,来到陶湾镇西沟村,5栋豫西民居风格的农家院落拔地而起。再过2个月,这里将完成装修,并对外迎客。

  “5栋民居虽然都位于西沟村,所有权却分属当地常湾、协心、西沟等5个贫困村。”陶湾镇党委副书记张嵩武说。该项目是将5个村的集体经济扶持资金打捆使用,依托“伊源水镇”旅游资源,打造的特色休闲民居。建成后,项目集中招商经营,贫困村每年可获得一笔可观的分红。

  打破村与村的界限,整合发展集体经济,是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的一种有益尝试。此举有效避免了村村“点火冒烟”,极大增强了集体经济项目发展的稳定性。

  在基层党建中,集体经济的分量,沉甸甸!长期以来,很多村集体经济空白,没钱办事,有的连会都开不起来,何谈发挥作用、为民服务?

  自2017年起,栾川县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脱贫的重要举措,下决心用3年时间全面消除村级集体经济“空白村”。

  在推进中,当地坚持“市场主导、因地制宜、村级为主、集体所有”的原则,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方式,通过抱团发展型、盘活“三资”型、异地置业型等模式增加集体收入,使村组织“有钱办事”。

  2017年,该县整合各级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资金4000多万元,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80个村,实现全县75个贫困村集体经济率先“清零”。今年,按照每村不低于50万元的标准,扶持121个村发展集体经济。到2019年,全县214个行政村将全部有集体经济收入,实现“集体脱贫”目标。

  “头雁效应”鼓足脱贫干劲

  山高路远,一路颠簸。进入栾川县城南50公里的白土镇眼前豁然开朗,鳞次栉比的小楼沿河谷延伸,宛若一处“世外桃源”。原来散落在沟岔的马庵村整体搬迁后,就坐落在镇区。

  马庵村之变,在于生活条件的改善,更体现在生产方式的革新。

  易地搬迁后,群众再回老家种地并不现实,撂荒又十分可惜。有着多年经商经验的村党支部书记牛鸿儒瞄准市场,带领群众发展核桃、杭白菊兼作种植。

  “核桃看长远,菊花顾当下。”牛鸿儒说。如今,原来挂在山坡上的“面条地”“补丁地”全都成了群众的“绿色银行”。

  人搬到了镇上,就要换个活法。牛鸿儒辗转对接上一家电子加工企业。由于山区信息闭塞、交通不便,牛鸿儒吃了不少闭门羹。一次不行两次,两次不行三次,最终,牛鸿儒凭着一股韧劲打动了企业负责人,并腾出村里的办公场地作为启动厂房。

  如今,该村的加工厂红红火火、产销两旺,群众到厂里上班,每月都有1500元的工资,轻松打发日常开销。

  前不久,马庵村完成村“两委”换届,牛鸿儒成功连任。如今,他正谋划推动着旧村改造提升、发展休闲旅游。“以后的日子,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。”牛鸿儒信心满满。

  产业发展,必须选好“领头雁”。近年,栾川突出“三有三带”标准,选优配强村“两委”班子,选树了杨来法、段新宽等一批信念坚定、思路清晰、善抓产业的党员干部,贫困村产业发展实现了你追我赶、百舸争流。

 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。产业带动,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辛勤劳动来实现。如今,栾川通过能人带动、政策宣传、典型引路,焐热了贫困群众的心,也鼓足了贫困群众矢志脱贫的劲儿。(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李艳 杜彦)